昨晚,中国爱乐乐团新音乐季开启

2022年08月29日


又是一年夏去秋来,又是中国爱乐乐团全新的音乐季呈现在观众面前时。2022-2023音乐季的首场音乐会,昨晚由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余隆执棒,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这座音乐厅对于中国爱乐乐团来说并不陌生,乐团此前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家大剧院交响乐之春、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音乐会等演出,但此次将音乐季开幕演出安排在这里还是首次。京城乐迷对这场特殊的“首秀”充满好奇,全部门票早早售罄,当晚观众席几乎座无虚席。




如这场音乐会的标题“英伦之谜”所提示的那样,音乐会的选曲是向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致敬,这位在2022年迎来165周年的音乐大师,对于许多音乐爱好者来说,不论是其本人的形象还是他音乐作品的形象都比较模糊,恰如一个未解之谜。在某种程度上,这与人们心目中的“英国古典音乐”的形象是相匹配的:比起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欧洲大陆诸国,英国在古典音乐的发展历史上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它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来自欧洲各国的作曲家、演奏家前来旅行演出或是居住工作,委约创作大量新作品,但是却极少 “出产” 作曲家。直到 19 世纪末,英国才第一次拥有了一位诞生于本土、为全世界熟知的一流作曲家。1857 年,爱德华·埃尔加在伍斯特莫尔文希尔斯区下布罗德希思出生,他出生于音乐家庭,自幼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曾努力学习德语,梦想前往德国的音乐中心莱比锡学习,但父母却无力支持他的学业,于是埃尔加只能在英国本土接受音乐教育,后世的音乐评论家认为他 “幸亏” 没能去成德国,才使得他的音乐里具有纯正的英国韵味。






音乐会上选择的三首乐曲,就是这种独特韵味的代表。《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号》在全世界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了整个国家在音乐上的象征:乐曲的主题段落辉煌昂扬,是“威风堂堂”四个字的最佳体现,而中段则舒缓悠扬,也是埃尔加写下的最著名的旋律之一。1902年,埃尔加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仪式创作了《加冕颂》,其中最后一个段落“希望与光荣的土地”就使用了《威风堂堂交响曲第一号》中段的旋律,配上诗人A.C.本森创作的歌词,这首歌随后成为了英国最著名的爱国歌曲之一。如今,在每年BBC逍遥音乐节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这首歌都会在最后上演,此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观众也会挥舞起国旗,场面非常壮观。1905 年 6 月 28 日,埃尔加应邀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接受音乐学博士荣誉学位,并指挥演奏了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号。此曲在学校师生中广受好评,因而耶鲁大学采用其为毕业典礼配乐,并逐渐传播至其他学校,逐渐成为了美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传统,通常在毕业典礼入场和开幕时进行演奏,因此这首乐曲有时也被称作“毕业进行曲”。





音乐会上半场的重头戏是青年中提琴家梅第扬担任独奏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中提琴版。今年早些时候,梅第扬成功考取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职位,成为这支百年名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音乐家,令国人振奋。昨晚这首曲目的上演标志着多个“第一次”:这是梅第扬第一次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也是他本人第一次演出这部作品。在疫情期间的三个音乐季里,中国爱乐乐团连续三次向梅第扬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在音乐季中担任独奏,而前两次都因为疫情防控原因不得不取消。正如梅第扬本人所说,“其实我对中国爱乐乐团一直都有一份不一样的情感。我 9 岁来到北京读书,后来一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听了无数场,可以说我是这支乐团的主场乐迷了。在 2020 年和 2021 年我两次受邀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但都因为疫情的影响取消了。不过,好事多磨,这也令这次合作更加意义非凡。”




在谈到埃尔加的这部作品时,梅第扬说,“埃尔加的原作是我从小到大都特别喜欢的作品,我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被它优美的旋律以及精神力量震撼到了。埃尔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写的这部作品,又是献给自己的亡妻,这部作品里虽然有伤感,但同时也有希望。这个曲子我觉得非常符合中提琴的气质,虽然有些忧郁,同时也不缺少质感。我演奏的版本是中提琴家特蒂尔改编的版本,同时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改编。与中国爱乐乐团的合作将是我第一次演奏这个曲子,希望乐迷们能喜欢这首全新面貌的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





在正式曲目演出后,梅第扬还邀请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登上舞台:“今天来到音乐会现场的有我的老师王绍武,他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人之一,没有他的培养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值得一提的是,王绍武老师曾是中国爱乐乐团的创始成员,从2000年至2002年担任中提琴声部演奏员。余隆向观众介绍道,“王绍武老师不仅是梅第扬的老师,他桃李满天下,全国许多乐团的中提琴声部里都有他的学生,我们中国爱乐乐团里就有三位。下面,我们为观众们加演一首由助理指挥俞极专门为双中提琴改编的皮亚佐拉《华丽的大探戈舞曲》,致敬这段难得的师生之情。”师生之情薪火相传,这份浓浓的情谊氤氲在梅第扬与王绍武的中提琴二重奏动人的旋律里。




在音乐会的下半场,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绎了埃尔加的成名作《谜语变奏曲》。这部作品不论对于余隆还是对于中国爱乐乐团都有特殊的意义:1992年,刚刚从德国学成归国的余隆指挥中央乐团举行了《谜语变奏曲》的中国首演,当时舞台上的多位演奏家如今依然在中国爱乐乐团工作,成为了这段跨越30年的对话的纽带;8年前,中国爱乐乐团邀请已经90岁高龄的英国指挥大师内维尔·马里纳首次来华演出,他当晚诠释的《谜语变奏曲》成为了一代乐迷的集体记忆,也成为了如今已故的指挥家留给中国乐迷们的一个永远定格的背影。




一段精巧的主题与14段风格各异的变奏,共同构成了音乐史上最优雅的一道谜题,也是百年后的今天仍未被人们完全参透的谜题。然而这14段音乐背后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惊叹于埃尔加通过这些短小的变奏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音乐形象,而这些形象又通过一段共同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曾经42岁的埃尔加凭借这部作品一跃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作曲家;如今,22岁的中国爱乐乐团,同样以这部作品开启了乐团历史的新一页。


等待了整整两年过后,我们终于迎来了中提琴家梅第扬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首次合作。时过境迁,这位年轻的中国中提琴家所拥有的荣誉,从ARD大赛冠军、慕尼黑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一路“晋级”为如今的柏林爱乐乐团首席;他在中国爱乐舞台上的首秀,也一举“升级”到了这个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上。

今晚梅第扬演奏的中提琴改编版本的埃尔加《降E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完美地说明了他为何能够包揽如此多的殊荣。这部作品本身富于挽歌式的深沉气质,改编为中提琴演奏后,音乐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梅第扬的演奏首先以流畅和内敛见长,尤以大气的风格、拨弦的质感和在长句子里收放自如的歌唱性,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特别是在中国爱乐强势的弦乐群之间,他的音量始终控制得恰到好处,几次与乐团中提琴声部的有意识的互动更是多有惊喜。

音乐会下半场的舞台则完全属于指挥家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作为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音乐季开幕音乐会,余隆和乐团用一部带有主题与14个变奏的《谜语变奏曲》,淋漓尽致地再次宣示了“爱乐之声”的经典面貌。整个下半场的两处最高潮,无疑归属于变奏9和变奏14,两者一静一动,分别蕴藏着对立而统一的艺术特质,即“霸气与温婉”的共存、“整体结构与律动线条”的结合,音乐的张力也由此而来。此外,变奏6的中提琴独奏、变奏11的小号的气息、变奏13使用小军鼓鼓棒演奏的定音鼓等等,都是乐团整晚高光表现的代表。

此情此景,令我想起了一年前的上个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上,同样由这一组合演出的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生涯》。可以说,今晚我们听到的,也是一部具有英雄气质的《谜语变奏曲》。包括音乐会开场时演奏的第一号威风堂堂进行曲,即使是舒缓悠扬的中段,也带有某种英雄性的昂扬锐气。这大概也是这场音乐会为我们解开的“英伦之谜”的谜底:在中国爱乐的舞台上,我们见证了一位大气的、潇洒的、英雄气质的的埃尔加,以及他的音乐传奇。


姜太行(乐评人)


摄影:韩军、罗维、付友